人才本身的才能和特点是客观存在的
发布时间2014-07-28   浏览:798 views   调整大小: 16px  14px  12px

无论是刘备,还是齐桓公、武则天,他们都没有因为诸葛亮、宁戚、张嘉贞不太顺从而弃之一边,相反,正是从他们的不太顺服中看到了他们闪光的另一面,并予以重用。这大概也是他们成为一代明君的重要原因吧。今天的领导者应该学习他们那种宽广的胸怀,以事业兴衰为重,将个人的所谓“尊严”、“面子”的私心置之度外。只有这样,才能正确对待那些不太顺从却很有才华的人才。也只有这样,领导者才能赢得真正的“尊严”。当然,对于恃才傲物者也应具体分析,如果是桀骜不驯,故弄玄虚,则应拒之门外;如果是居功自傲,目空一切,则应设法挫其傲气,使之认识“天外有天”;如果是确有真才,甚至是高才,则应不计较其傲态,礼待有加,委以重任。

  有这样一个故事:一位先生教了两个学生,一个他非常喜欢,另一个他非常厌恶。一天,两个学生都拿着书本睡着了。先生朝着他自己厌恶的学生抽了一巴掌,教训说:“看看你,一拿起书本就睡觉。你看看人家,睡着了还拿着书。”同样的行为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,先生竟然得出不同的结论,原因就在于他是凭感情用事,以个人好恶看待人。

  在社会生活中,由于人们的思想、志趣、经历、爱好、性格、心理迥然不同,势必造成在人际关系中,有亲疏远近之分,好恶喜厌之别。但是,人才本身的才能和特点是客观存在的,而不以领导者的感情因素为转移。顺我者,未必有才;逆我者,未必无才。因此,领导者在识才过程中,不能以感情用事,以个人好恶判断人才好坏,而必须以理智战胜感情,以原则抑制私情。这是领导者难以做到,但又必须做到的事情。

  唐高宗时,大臣卢承庆专门负责对官员进行政绩考核。被考核人中有一名粮草督运官,一次在运粮途中突遇暴风,粮食几乎被吹光了。卢承庆便给这个运粮官以“监运损粮考中下”的鉴定。谁知这位运粮官神态怡然,一副无所谓的样子,脚步轻盈地出了官府。卢承庆见此认为这位运粮官有雅量,马上将他召回,随后将评语改为“非力所及考中中”。可是,这位运粮官仍然不喜不愧,也不感恩致谢。原来这位运粮官早先是粮库的混混儿,对政绩毫不在意,做事本来就松懈涣散,恰好粮草督办缺一名主管,暂时让他做了替补。没想到卢承庆本人恰是感情用事之人,办事、为官没有原则,二人可谓“志趣、性格相投”。于是,卢承庆大笔一挥,又将评语改为“宠辱不惊考上上”。

  卢公凭自己的观感和情绪,便将一名官员的鉴定评语从六等擢升为一等,实可谓随心所欲。这种融合个人爱憎好恶、感情用事的做法,根本不可能反映官员的真实政绩,也失去了公正衡量官员的客观标准,势必产生“爱而不知其恶,憎而遂忘其善”的弊端。这样,最容易出现吹牛拍马者围在领导者左右,专拣领导喜欢的事情、话语来迎合领导的趣味和喜好。久而久之,领导者就会凭自己的意志来识别人才,对他有好感的人便委以重任;而对与领导保持距离、印象不深的人,即使真有实才,恐怕也不会委以重任。所以说,偏爱偏恶对人的识别与任用是片面的,对国家、对事业将会带来不良后果。

上一篇:« 下一篇: »